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

方老師06/07年度推介﹕《宇宙.宇宙》

宇宙.宇宙》,Carl Sagan 著,丘宏義、呂克華譯,遠流(台北),2004-12 (索書號 323.9 9060)

這是一本舊書。
看書末的版權頁,這本書是2004年出版的。可是,如果您留心點看,英文版的版權年是1980。
即是說,這本書幾乎跟我一樣老。

也許有人問﹕那麼舊的書,還介紹來幹啥﹖
我會答﹕聖經已經寫完幾千年,大家不是還在讀麼﹖

古人有所謂「三不朽」﹕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。
有些文字,只是應一時潮流的需要,很快就會過時、被人遺忘。
但是,與人性底蘊互相呼應、回應人類根本挑戰的聲音,是不受時間限制的。
只要有人類,這些文字永遠都有價值,是謂不朽。

薩根(又譯「沙根」)的文章,正是如此。
薩根十年前過世,是美國著名天文學家,以電視節目《卡爾.薩根的宇宙》(Cosmos)馳名於世。此君乃太空狂,除了推廣天文知識,還極力推動火星探險(Planetary Society)和搜索外星人的活動(搜尋地外文明計劃—SETI)。
除了科普著作以外,他也寫過科幻小說《Contact》,就是幾年前拍成電影,由茱莉亞科士打主演的《超時空接觸》。(影評)

《Cosmos》這套節目,當年全球播放。可惜吾生也晚,無緣一看。這本《宇宙.宇宙》,就是把當年節目以書本的形式出版。本書在圖書館裡歸入「天文」類。但本書內容絕不限於天文。
上至天文,下至地理,由歷史到文化,都在「宇宙」之中,亦是本書討論的範圍。透過了解天上的行星和恆星,我們認識到宇宙的浩瀚壯闊,更明白地球環境的獨特、生命的艱難、智慧的寶貴。人類相比於宇宙,無論是大小或時間,都只是蒼海一粟。

在地球上,我們是唯一有足夠能力保護自己的生物,也是唯一有能力把自己和地球一起摧毀的。
結局如何,端視乎我們的選擇。
讓我們試試回想六七十年代的登月計劃。幾十年前,人類登上月球﹔到今天,人類足跡所及,還只是月球﹗幾十年來毫無寸進,是不是我們太專注於自相殘殺,而不是合力探索未知的新天地呢﹖

反之,作者對外星文明頗有憧憬,所以積極推動「搜尋外星人」的 SETI 計劃。他認為如果外星能夠發展出高度文明,必然已經跨越了自我毀滅的門檻,甚至好像《星空奇遇記》(Star Trek)一樣,對落後文明有「不干涉政策」。
可是,如果回想李逆熵先生在《超人的孤寂》裡的說法,就不得不再三思量。人類歷史已經說明,先進民族遇上落後民族,大多都把後者奴役或趕盡殺絕。外星人未必比人類好得上多少。李逆熵在《挑戰時空》中,就有一個描述人類奴役外星原始民族的故事(〈最後的試驗〉)。

正如電視節目為一般觀眾拍攝,這本書亦為一般讀者而寫,所以就算是文科生,讀起來也不難。
本書也有很多美麗的圖片。在本書英文版出版的時代,太空探測船還是很少,有很多星球的畫像,都是靠天文學家的猜測,加畫家的想像,共同努力完成。
但比較我們現今大量的衛星拍攝圖片,它們的美麗和狀觀,竟不相上下。

當然,受限於作者的時代,本書自然不會介紹最新的天文知識——例如冥王星已經不算大行星了。(此點有爭議,參見維基的介紹)
但中文版讀者有一點好處﹕關於近二十年的科學發展,譯者以「註」的形式補充了。所以,您們還是不會錯過。

剛剛學了一句拉丁文諺語﹕「In libris libertas」(書中有自由)。
讀最好的書,並不是單純娛樂,而是為感性和知性都帶來震撼和挑戰,迫使我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、反思生命的意義。
只有打開我們的眼界,心靈才會獲得解放,生命才會有真正的自由。
所以我要向您們推介這本書。

沒有留言:

圖書館與桌上遊戲學會節目表

除了圖書館,還有廉宜好去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