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5月8日 星期五

陳詠欣老師18/19年度推介《解憂說話術》

作者:小澤竹俊
索書號:177.1 9382
出版社:遠流出版
學習領域:通識教育

早前在香港熱播的劇集《BB來了》,劇中講述新生嬰兒來到家庭,家人都爭著照顧與陪伴,後因不同的育兒心得而引發世代間的磨擦。縱然是這樣,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人們對小生命來臨一刻的重視。但生命總有完結的一天,當人走到生命的最後階段時,又有多少人爭著要照顧與陪伴呢?即使有心陪伴,又該如何在這段期間與臨終者相處,從而令他能積極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?本書的作者是日本一位安寧療護,即照顧臨終患者、協助被判定無法再接受積極治療的癌末病人及其家屬,減緩他們生理與心理上的痛苦的醫護人員。

在分享安慰受痛苦的人的技巧前,你得問問自己,當你感到痛苦時,會怎麼做呢?有些人可能會讓自己盡量不去想,或是做些開心的事,讓自己忘記痛苦,或者可能向外求援也說不定。不管是別人或自己,生活中總有各式各樣的痛苦,面對陷入痛苦的人,你會怎樣安慰對方呢?是請他「加油」、「不要難過了」、「明天會更好」?又或者乾脆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,讓時間治療一切?我們在學校的課堂中通常都是教你如何積極面對人生,但卻較少提及如何安慰受痛苦的人,究竟我們可如何協助身邊人積極面對所身處的痛苦?

本書的作者分享了他陪伴和開解末期病患者的經驗與技巧,他認為人可以在絕望裡找到希望,有超越痛苦的力量,重點是我們如何為別人「解憂」。他認為減緩痛苦的方法是縮小「現實」與「期望」的差距,讓痛苦的人願意坦誠他的痛苦,我們要成為「理解的人」比「理解」更重要,運用「反覆」、「等待」、「提問」的說話技巧,在面對無法回答的提問,保持沉默也無妨。在書中也討論了如何告知孩子死亡的方法,這些技巧將會在書中一一呈現。

事實上,這些安慰與陪伴的技巧不只應用在末期病患身上,我們所身處的社會,到處充斥着各種的痛苦,無論是正活躍於職場的年輕人,或是為父母照顧問題而煩惱的四、五十歲中生代,抑或是對未來感到不安的活躍銀髮族等,都面對著不同種類的痛苦。作者認為人即使深陷極大的痛苦中,還是有可能找到心靈上的平靜,獲得幸福。當陷入痛苦時,人會被這些健康時錯過的種種一一衝擊,使人開始思考自己過去的生活意義,又開始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。就算心理上體力已衰退,眼神卻能充滿光輝而語言充滿力量。痛苦絕非只為人生帶來負面影響,有些東西,必須透過痛苦才會發現。這本書教你如何安撫他人與自己,即使痛苦也能得到幸福與力量。

陳詠欣老師


沒有留言:

圖書館與桌上遊戲學會節目表

除了圖書館,還有廉宜好去處